人類**早都是以雕刻留下他們的生活足跡,而這些東西也是留存得**久的。石材石雕是一種永恒的藝術品,歷史上大量反映當時意識形態的東西都消失了,但石材石雕卻會歷經千百年留下來,放射永恒的光輝。
近年來,我國石材工業快速發展。作為石材深加工代表行業的石雕刻與石制工藝品工業,是提高產品附加值、擴大出口創匯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得到了蓬勃發展。特別是近幾年來發展尤為迅速,呈現連年增長的趨勢,其出口增長率高于其它石材產品。這些年,我國石刻品出口創匯額,基本上是占全國石材產品出口總額的三分之一左右,而且還有上升趨勢,已成為石材產品出口的一個重要方面,石刻制品已出口到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
翻開中國漫長的石雕藝術歷史,在時間的長河中,福建惠安石雕,山東嘉祥石雕和河北曲陽石雕各自創造著變化無窮輝煌燦爛的藝術魅力。本期,小編將帶您領略我國幾大石材雕刻之鄉。
惠安石雕惠安石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技藝巧奪天工,久負盛名,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素有“中華一絕”之美稱。早在1600多年前的晉朝,惠安石雕作為永久性的藝術已被應用。建國后,惠安石雕工藝精益求精、日臻完善,建國初期北京**建筑物、**僑領陳嘉庚的集美鰲園等,都閃爍著惠安石雕的藝術光輝。
現存惠安境內**早的石雕作品是唐末威武節度使王潮墓的文官、武士、虎、馬、羊等園雕和蓮花浮雕,宋代雕就,距今已有1100多年,其工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宋代的洛陽橋遺存的石將軍、橋墩石塔的佛像雕刻、中亭的題詞沉雕,無論采石、石雕都說明其時的技術水平很高。
明朝時,惠安考上進士在朝廷為官的人較多,各種牌坊、墓區的石雕產品更多。興建于明初的崇武古城是用石頭砌就的石城,這類遺物有張岳墓的將軍、馬、虎、羊,崇武城隍廟的石獅等等,這些都標志了當時較高的石雕工藝水平。但明代的崇武古城一度被毀,現有的石城是清時重修的。
清代是惠安石雕大發展的時期,藝術風格趨向精雕細琢,注重線條結構和形態神韻之美,形成了惠安石雕的南派風格。這一時期,是惠安石雕發展史上的承上啟下的時期,也是石雕工人開始走出惠安向外發展的時期。除本省各地外,還通過華僑和商人向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發展。從甲午戰爭后,臺灣島內大興建筑之風。吸收了不少惠安工匠到臺灣參加石雕加工生產,并有不少人在臺安居。張悃部下,帶來的石雕技藝,成為閩臺關系的重要媒介。解放以后,惠安石雕工藝獲得了新的發展。上世紀60年代的集美鰲園建設,北京人民大會堂建設,80年代毛主席紀念堂、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南京雨花臺紀念館、湄洲島媽祖雕像、廈門鄭成功雕像都大量地傾注了惠安石雕藝人的心血。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00年**屆雕刻藝術節在惠安舉辦后,惠安石雕注入了強烈的現代藝術新觀念、新標準、新創意、新視點;莅彩癯砷L壯大成為全縣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僅2003年,全縣雕刻產業實現產值80億元,出口創匯50億元,并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雕藝之鄉”的稱號。
曲陽石雕曲陽石雕的歷史可追溯到漢朝。相傳在西漢時期,劉秀被王莽追殺到曲陽縣王臺北村南的山上,躲藏在草叢里。王莽放火燒山,想把劉秀燒死。劉秀的狗把周圍的草弄濕了,制止了烈火的蔓延,從而使劉秀得救,但狗卻累死了。后來劉秀打敗了王莽,找了當地石雕藝人,為狗建塔,以表昔日救命之恩。到了唐、宋時期,曲陽石雕逐漸發展,及至清朝,就有了“天下咸稱曲陽石雕”的盛名。在清朝末年巴拿馬舉行的世界石雕藝術賽會上,曲陽石雕曾獲得世界第二名。曲陽石雕有秀美雅致的水果,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以及神話故事,歷史故事,名勝古跡,古今人物等上百種傳統作品。曲陽大理石儲量大,質地潔白晶瑩、經久耐磨,是石雕的優質原料,河北省曲陽縣是漢白玉雕刻藝術的故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大會堂、歷史博物館的興建,天安門的修復,毛主席紀念堂的建造,趙州大石橋的重修等重大工程,都有曲陽石雕藝人參加。他們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F在,首都人民大會堂河北廳中的歷史名人浮雕,也是由他們完成的。1995年曲陽縣被國務院正式命名為"中國雕刻之鄉"。
在曲陽,說到石雕必提起三個人。元代楊瓊的"一獅一鼎"作為貢品得到元世祖高度贊賞,稱"此絕藝也";清末劉普治的"仙鶴"、"干枝梅"在巴拿馬國際藝術博覽會上榮獲第二名,自此"天下咸稱曲陽石雕";現代劉東元,古老的石雕藝術在他手里煥發了新的活力,其弟子盧進橋、甄彥蒼、安榮杰繼承了傳統技法,并用錘子釬子譜寫了石雕藝術的新篇章。
嘉祥石雕曾子故鄉嘉祥縣是中國石雕和漫畫石刻發祥地之一,是我國又一個“石雕之鄉”,已有2000多年歷史,嘉祥石雕是中國傳統石雕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歷史悠久。山東嘉祥石雕淵源流長。被稱為世界文化藝術瑰寶的武氏墓群石刻,和中國**早的漢代石獅無疑標示著嘉祥石雕的悠久歷史。作為中國**早石雕獅子“武氏墓群石刻”的所在地,自古以來這里“家家聞錘響,戶戶操釬忙”,歷史上就是“中國石雕之鄉”。嘉祥石雕屬**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嘉祥石雕文化產業園是**文化產業示范基地。豐富的山石資源成就了山東省嘉祥縣“石雕之鄉”的美譽,也孕育出了源遠流長、底蘊深厚的石雕文化。
目前,全縣從事相關產業人數達20萬人,占當地人口的26%,石雕、石材業產值占到了全縣國內生產總值的10%。石雕藝人從全縣126座山頭上開采天青石,通過圓雕、透雕、浮雕、線雕、平雕等雕刻手法,將天青石雕刻成龍亭玉柱、瓊樓玉閣、飛禽走獸、人物花草等藝術品,10多個系列1000多個品種的石雕作品遠銷海外2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其高藝術水準被贊譽為“石破天驚”。
青田石雕青田石雕歷史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這已被1989年冬江西新干縣出土的商代文物"玉羽人"得以考證。自十九世紀
青田石雕以來,青田石雕多次在國際博覽會上得金獎、銀獎,贏得極高的聲譽,新中國成立后,又多次被黨和國家入選作國禮贈送外國元首。1992年國家郵電部專門發行了四枚石雕特種郵票,1995年、1996年青田分別被國務院有關部門命名為"中國石雕藝術之鄉"和"中國石雕之鄉"。近年來,青田石雕更因其施藝精湛、精雕細鏤、巧奪天工,而被喻為中華民族藝苑奇葩,日益成為名人雅士的收藏時尚,在海內外深受歡迎。
青田是**的石雕之鄉,浙江重點僑鄉,也是名人之鄉,文化之都。青田生態環境優越,名勝古跡眾多,自然景色美不勝收。我們熱忱歡迎大家前來旅游觀光,共賞青田石雕文化。
溫嶺石雕溫嶺是我國**的石雕之鄉,石雕的文化和歷史源遠流長。**早起步于宋代,至明代嘉靖年間,石雕工藝已盛極一
溫嶺石雕時。臺州民間曾流傳“黃巖蜜橘雁蕩松,太平石工天臺鐘”的民謠。目前,溫嶺市有40余家石雕企業,從業的石雕藝人近2000人,其中高龍石雕藝人占80%。石雕行業的興起,已成為溫嶺市經濟發展又一個新的增長點。
為了共同創建石雕市場,保持行業的長盛不衰,溫嶺市高龍鄉政府在浦三村專門劃出30畝土地,集中全鄉30余家石雕企業建立高龍石雕園區。政府負責通水、電、路等園區配套設施,制訂出優惠政策,實行稅收、用電等方面的傾斜,從而使石雕產業成為該鄉的支柱產業,占工業產值的一半多。面對即將到來的新世紀,溫嶺人不斷提高石雕工藝的科技含量,引進和應用先進的技術改造傳統的石雕工藝,開始采用電腦刻字設計和人工雕刻相結合的新方法,生產一些品位高、深受人們喜愛的石雕工藝品。
溫嶺人已在互聯網上做起了石雕生意。石獅子、石屏風、石碑、石腰鼓等石工藝品圖案、照片進入互聯網后,業務聯系十分繁忙。今年前7個月,溫嶺市石雕行業實現產值近億元。神州大地到處留下溫嶺石雕藝人的足跡和作品。